手诊导论手诊医学论

手诊导论.png

手诊医学论:手诊医学以人文哲学思想为基础,以中医基础为理论指导,以西医诊断为辨病原则,是一门 综合性健康保健预防医学。

通过对手形、甲象、指象、手背、脏腑区位、主线、辅线、脏腑分段 的颜色形态变化与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、综合分析、辨证求因,从而全面系统地制订出健康 保健治疗的方案。

手诊医学是一门易学、易懂、易研究的综合性预防保健医学。 本书总结归纳了手诊医学体系的十大特征,现简明扼要地阐述如下: 

一个宗旨: 手诊济天下,健康创未来! 

两种哲学观: 唯心辨万物,唯物定规律。 

三望诊断: 

望色十纲:浮沉、清浊、浅深、聚散、荣枯 

望态十六纲:凹凸、硬软、大小、胖瘦、干湿、温凉、快慢、抖僵 

望势六纲:远近、虚实、真假 

三大主线: 生命线、智慧线、感情线 

四条学习法则: 宁精勿杂(目标专一) 循序渐进(记忆原则) 熟能生巧(理解感悟) 灵活运用(得心应手) 

四条诊断原则: 类似而多见者为主,典型而少见者为辅,异乎寻常者不忘,形似类异者求证。

四条辨证定理: 叠加定理(诊症定理)、渐减定理(康复定理)、判定定理(求本定理)、三因定理(辨 因定理) 

五种类别: 五脏:心肝脾肺肾 五色:红青黄白黑 五行:火木土金水 五指:拇食中无小 五纹:+×O□△ ;


六大平衡理论: 

营养平衡(日常生活):人的日常饮食对身体造成的健康平衡。 

免疫平衡(体质因素):人体总的抗病能力。与体质有关,一种自发的原始本能状态。 

阴阳平衡(中医辨证):反映人体动态的健康平衡,中医的养生观。 

健康平衡(亚健康状态):人体很多系统或脏器出现了亚健康状态,但却保持此种状态而 不发病,维持了暂时的亚健康平衡状态。 

疾病平衡(疾病状态):身体的各个脏器都有临床之症,互相影响、制约,构成疾病综合 征,人体处于一种暂时的疾病平衡状态。每一种疾病都可导致其死亡,但事实上,患者却出奇 地活着。所以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观。 

心理平衡(心理状态):因感情、语言、行动、思想、精神紧张、心理压力等产生的疾病, 如高血压等病。由于忧郁、沉闷、焦虑、烦躁、心理压力过大等,该病会久治不愈,并且缠绵顽 固,易发生其他病变。所以不仅要拥有健康的生理,还要有健康的心理,乐观是最好的药方。 


七项人文特征: 性格、年龄、生理、心理、社会、自然、教育 

八条辅线: 人生线、健康线、性线、生育线、心线、脑线、手颈线、离火环 

九大区位: 震区、巽区、离区、坤区、兑区、乾区、坎区、艮区、明堂区 

十大病线: 乾生线、性能线、过渡线、桥贯线、手术线、艮震分界线、肝胆线、小离环、梦幻线、早熟线 


.手诊中医论 :

原始手诊的起源早于中医,中医学的蓬勃发展为手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。手诊的发展 被认为是中医望诊的延伸与进步,手诊推动了中医学的普及与发展。 学习研究手诊,只有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,方能知道手诊的来龙去脉。从历史来看, 手诊的起源早于中医,只不过当时人们限于条件,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整理:随着中医的发展, 手诊医学也随之进步,经验积累日渐增多;与此同时,手相学也蓬勃发展,结果两者常被混为一 谈,使手诊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;近代与现代,随着社会的稳定与科技的发达,又有了更多 人参与研究手诊。手诊的现代研究与大量的临床事实,推动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进程,并指导了 中医养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

 第一章 手诊导论 

一、手诊的起源早于中医 在原始时代,危险与饥饿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,人类不得不利用与动物最明显的 区别之-——手,不断地与大自然搏斗,使自身生命得以维持与发展,此时,人类已经本能地 意识到手在生命中的重要意义。可以说,如果原始人没有手,就是到现代,人类还是和四足兽 一样,没有什么区别。 原始社会的人类在无可奈何的自然条件下,他们用手象征性地做出各种动作,来祈求和保 佑自身和人类的生命安全。通过手的不同运动变化规律和手与大自然物质的亲密接触,产生了 原始的手文化,比如原始的舞蹈、手语、手势。在此过程中,人类逐渐积累了对手的理解与认 识,这或许是人类最为本能的、最为原始的、最为人文的、最为基础的手诊了。 在当时,并没有阴阳五行、脏腑理论渗透其中,也没有原始的图腾崇拜文化出现,更没有 神巫的诞生,更谈不上医巫文化的同源现象。实际上,这是人类更注重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的规律性现象的总结,为什么手相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应验率较高、老幼皆知?这也是一个重要 原因。 从医巫文化同源时代开始,手或多或少开始渗入了易经、神学、阴阳五行等思想,可惜的 是,当时人类并没有意识到手在健康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。反而将之与相学、易经甚至神学结 合,发展成为手相学。在东西方的医学文化中,巫学与相学的诞生都早于医学文化的诞生。因 此,手诊的一些早期思想和认识的方法论明显早于中医学的发展。事实上,手诊与中医都是经 验医学、人文医学。 


二、中医为手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医学的理论日趋发展完善,为手诊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。早期的易经、八卦在手掌的 划分,以及天地人在主线上的配合,都开始与中医理论紧密联系。比如:巽区属木,阴阳属性 中属阳,脏腑相应属肝胆,天纹(感情线)主气,人纹(智慧线)主神,地纹(生命线)主 精,精气神构成人的生命的重要元素。解释一下这里所谓的精气神:精相当于现代学说的物 质,气相当于能量,神相当于信息。换言之,通过手上的主线与区位的结合,可以生动地再现 人体脏俯的物质、能量、信息的传递变换规律,也就是精气神的变化规律。既然中医能诊断疾 病、能预防保健的观点已经毫无疑问——因为中医生存了几千年,解决了几千年来人类生存的 问题。而中医的精气神又可以在手诊中得到完美体现,所以对手诊的诊断也毋庸置疑。 中医的经络学说,为全息医学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;中医的脏象学说,奠定了手诊脏腑区 位定位的理论基础;中医的望诊学说,实际上是奠定和规范了手诊的基础诊断原则和方法,尤 其是中医的望色,更是手诊中密不可分的理论指导性原则。 在阴阳五行方面,通过手诊上的脏腑、阴阳五行属性的划分,可以在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 观念的指导下,进行非常准确的诊断。在中国没有中医学,就没有手诊医学。 


三、手诊可以被认为是中医望诊的发展 在中医诊断中,提倡的是望、闻、问、切,其中望诊最为首要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望而 知之谓之神。”可见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地位。由于历史、社会、学术发展等原因,造成 了中医望诊的停滞不前,尤其是手诊这一方面的学术论著,更是寥若晨星。而现在的大多数中 医并不知道手诊,现行的中医教科书中并没有完整的手诊培训教材,所以中医诊断特色的四诊 之中,只剩下了切诊中的脉诊。而脉诊的掌握,需要的是时间和经验,已经不太适合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,更不能为大多数人在很短时间内掌握,因此,中医前进的步伐明显缓慢了。 大多数人只对中医中药的治病和疗效方面进行研究,或偏重于某些理论的实验研究,而对中医 特色诊断的望诊这一领域,很少有人关注。 诊断是医学学科的一个前沿工具,当你的诊断方法不易普及,大多数人无法接受和理解 时,无论你这门学科多么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,都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使用,只能作为 一种学术研究,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罢了。而手诊简单方便,随时随地,医生看得准,老百姓 看得见,又明显解决了医患双方由于学术方面的障碍问题,更增强了民众对中医的理解与接受 的信心。从某种程度上讲,手诊医学可以推动中医望诊的发展,是中医望诊中密不可分的一部 分:从某种角度讲,我们可以认为手诊是中医望诊的发展。 


四、手诊推动了中医学的普及与发展 每个人都拥有一双手,我们可以认为手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人类的各种健康痕迹 可以生动地、真实地记录在手上面,可以认为手是人的健康记录本。中医工作者也好,手诊工 作者也好,其他健康工作者也好,都可以根据每个人手上的健康记录,随时查询和解读每个脏 腑的状态,从而准确地、及时地知道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态、生存与生活状态。 由于中医是手诊医学的理论基础,所以我们在应用手诊的时候,都会把中医的一些理论思 想贯穿始终,这对中医学术思想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 我们知道,中医学由于理论的抽象化操作,和现代人的教育文化与理论思维有明显的差 异,导致了人们对中医难以理解。而通过手诊可以详细地分析身体的健康状态与中医之间的关 系,让任何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中医的养生或治疗理念。 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个现象:如果每个人在一年中被手诊一次,那么他就会受到中医望诊 或学术思想上的教育一次,中医将永远无法被人遗忘,并且会让更多的人对中医和手诊越来越 感兴趣,在健康和疾病方面,自然会寻求中医的方法,那么中医的复兴与长久不衰的发展,将 会随着人手的生存而生存,随着人手的退化而退化。

0 0评论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相关评论

取消
技术支持: CLOUD
  • 首页
  • 药食同源
  • 康疗设备
  • 手诊舌诊
  • 会员